
一边是精彩绝伦的非遗展演,一边是围观中叫卖的烟火气……昨日配资网上,“非遗同源 文脉共生”京津冀非遗交流展演活动在津南区举行。在静态的非遗展示和动态的非遗展演中,京津冀三地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观众共同呈现了一场沉浸式的“非遗交流嘉年华”。
京津冀非遗联手亮相
活动现场,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非遗精品展成为焦点——雕漆技艺、筋角木传统弓制作技艺、红木薄竹镂空微雕等20项非遗精品一一陈列,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承人的匠心,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欣赏。
在来自北京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展位前,聚集着不少年轻人挑选景泰蓝手串和手镯。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大冬说:“京津冀的文化一脉相承,所以我今天带来的工艺品都是在北京受到年轻人欢迎的,果然在天津也受到了追捧。”李大冬表示,如今传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在与时俱进,顺应时代发展需要,“比如景泰蓝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珐琅工艺的文化表达,而是通过赋予产品新的文化内涵实现创新,让非遗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。未来也希望继续通过这样的活动,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京津冀地区的传播与落地。”
现场,葛沽崔记茶汤、卢记芝麻糖、葛沽黑老舅薄饼子虾酱等非遗美食聚拢超高人气。由25项京津冀非遗代表性项目组成的文创与美食市集,汇集了融合现代创意与传统技艺的各类产品,既有实用生活用品,也有艺术装饰品,让游客能够将非遗“带回家”,有效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。
动态非遗展演满堂彩
展演活动的文艺演出环节异彩纷呈:室外非遗高跷表演上演高难动作,引发阵阵叫好;会场亭台楼阁区域设有河北梆子非遗动态展演,声腔宛转悠扬、表演细腻,展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。
在主会场,三地非遗交流展演以歌伴舞《画津南》拉开序幕。来自天津市津南区的《花唱快板》、陈(小花玉兰)派评剧《凤还巢》选段、董派京东大鼓《津南非遗代代传》、河北梆子“银派·达子腔”《大登殿》选段,以及东丽区的无极武术表演依次登场;北京市东城区的《老北京摔跤》、延庆区的南关竹马《冰雪竹马》精彩亮相;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的唢呐艺术·唐山花吹《乡音乡韵》、评剧《花为媒》选段,迁安市冀东民歌《逛茨山》均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,演出以歌伴舞《协同向未来》画上句号。整个展演充分展现了京津冀非遗的多样性与传承发展成果。
津南区月桥村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:“这次在家门口看到了很多之前没见过的非遗代表性项目,比如北京的南关竹马,河北曹妃甸的唐山花吹、迁安的冀东民歌,都非常精彩,也充分展现了京津冀的文化同源。”
津南区文化馆馆长陈同军说:“此次非遗活动联动京津冀多市共6区,汇集非遗技艺、文创美食等近7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,呈现了京津冀文化的协同发展、交流互鉴。活动的特点之一,是在主会场呈现了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动态交流展演,舞台对面设置了几十项非遗静态交流展示,为周边市民和社区群众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。”陈同军表示,此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展现非遗魅力,进一步加强了三地文化交流与合作,对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。
今晚报记者 王轶斐配资网上
申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